永恆的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為生命中的藍圖,
指導每一眾生通往法界、成就法身。
─────────────────────────────────────
地藏菩薩的出處有兩大系統:一者為顯教的地藏三經,即《地藏菩薩本願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另一為密教的《大日經》。
大日經的圖像即胎藏界曼荼羅,于此曼荼羅有兩處地藏菩薩的訊號:一處為
地藏院中的北門地藏尊。 一處為本門進來後的釋迦院中內壇之無能勝明王,
此乃地藏菩薩在大乘佛法中地位確立的根據,然何以擁有此地位而居要席,
則不為人知,是乃教徒不願知其所以然也。
《地藏本願經》中,釋迦牟尼佛將末法時代苦難眾生的救度使命付囑于地藏
菩薩,何以不付託給觀音、普廣,或其他大菩薩?何以不多付託幾人?何以故?
何以有此付託而于其他宗教則無? 這表達著什麼意涵?
佛陀來到世間成佛,所教導眾生的到底是什麼? 這一類的問題總結到《妙法
蓮華經》中的「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于世」、「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法華經》中的此一命題,正好與《地藏本願經》的一連串疑情相勾索! 祂
說明著佛陀真理的存在、教導,與世間的無常性相結合,構成了法界真理
存在與運作的原貌,並透過此一示現,而彰顯《華嚴經》中佛境界的實相!
「佛知見」指的是什麼? 隨著歷史的演進、佛教思想的發展,各宗各派的見解
多不一致,人言人殊,但是「那個」目標雖是一致的,可是言此目標卻名目繁多、
內容深淺廣狹不一,所以「一大事」之因緣亦變得渺茫而不清,此一大事因緣
本來具體而清晰,卻反而迷惑不清。今試以第四期佛教思想之展開,以新古典
佛教思想之立場,重新全盤解釋如後:
佛陀的教化分真、妄兩部分,傳統的說法約真諦、俗諦。 真約法界結構及
法界生命言,妄約世間結構及世間生命言,而佛陀的開示即約此二,以令眾生
知苦集滅道而出此世間之妄,並達于法界之真耶! 故約令知此世間之妄,而有
本願經中言地獄六道之苦論,重此世間苦的敘說,用儆世人莫貪此三界之火宅;
此經唯略言稱佛名號之功德,實乃略提法界因緣之殊勝,用令世人欽慕法界之
功德歟! 此唯約總綱而言,茲細分述如下:
「世間結構」或稱七情六欲,三毒五蓋等等之所形成,非無道理。今約基本
構成元素而言,約「所」即稱六塵,約「能」即稱五蘊。換言之,世間結構
的基本元素即是五蘊六塵之相應而產生,六塵即是色聲香味觸法,五蘊即是
色受想行識,各家對此解釋繁多,茲不贅。 約行法言「界分別觀」,不論
四大、六大、七大,六塵、六識、六根等,皆可行之;然約知見,唯以此
六塵都攝其餘,五蘊之色蘊自含六塵,然六塵中,前五塵屬單一塵境,第六塵
的「法塵」有單一塵境及綜合法塵,綜合法塵中又有純法綜合法塵及色法
綜合法塵,此中種種原子分子化的過程,不在本文範圍。然就法塵與色塵的
交融過程中所產生的色法綜合法塵,即已窮盡人間一切生死輪迴!約略
言之,今舉法塵與聲塵之例:
當法塵(指單一法塵)與聲塵(單一聲塵)相結合,成色法綜合法塵時,此
生命即是樂神;此中自有五蘊中的色蘊與受蘊之作用,此即五蘊六塵之相應
而成生命!若單一法塵與單一色塵相應即成畫家。是故,此中的五蘊與六塵
之相應,非三言兩語所可道盡箇中理論之奧妙,因之五色塵與法塵之結合,
其中已有無量的五蘊識及八識識之運作,此皆非大腦思維所可及,唯于
「三昧境」中可見之!
此五蘊六塵的相應是世間結構的誕生,也是世間生命誕生之原由,若約上帝
創造萬物亦不過如此而已! 一切皆是「能、所」的因緣相應,若是法塵與觸塵
相應,則生樹神、風神、山神等,五蘊之運作皆在色蘊與受蘊耳!若是純法
綜合法塵乃「無色界」生命耳,若純五色塵即「色界」人耳! 五蘊運作若在
想行識蘊中,眾生業力較大耳! 故而有念、識、概念、意識形態之複雜性,
此皆世間結構中的森羅萬象。
此世間結構與生命的現象是一種無常的狀態,以于因緣之結合皆因「因緣和合」
之故,而有和合之變化固有無常,此乃因緣非人之意志所能控制,故世間的
存在與生命是受制於因緣,而屬有限生命及有限的存在,此有限的存在相對於
無限的存在,是名:虛幻不實也!
五蘊六塵的相應所生的世界與生命,皆受制于外在的因緣故不實,此之生命曰
「凡夫種性」; 而真實的生命則是如來種性,此即法界結構之生命,又稱為
法身。然法界結構及法身又是如何產生的,此乃佛知見中最為殊勝的部分。
相對于世間結構而論,法界之產生乃菩薩願力與眾生業力之相應;菩薩願力
為能,眾生業力為所,能所相應而生法界及法身,此一理論架構亦不在本文範圍內。
本文所欲言者,乃由世間結構轉移到法界結構中所須的卦限轉移,此一卦限轉移
所需的媒介即是菩薩種性,亦即菩薩道中的廣大願力,而此廣大願力之確立,
即以地藏菩薩為代表,本願經之存在即在說明此也!而末法度生直到彌勒降世
責任由地藏負責之本義即在此菩薩種性中的廣大願力,故本願經中的地藏菩薩
稱為「永恆的地藏菩薩」即指此也!
于此,地藏菩薩有多義,茲略舉之:
一、地藏菩薩用以說明世間結構及世間生命存在的不實與苦難,讓眾生得以確實
了知無疑!
二、地藏菩薩用以說明培養菩薩種性是出離世間苦的不二法門,確定
菩薩悲願之行法所在!
三、地藏菩薩用以說明法界結構與法身的真實性,並突顯如來種性的存在,
勸往法界的真實指標。
四、地藏菩薩因此而為生命中的藍圖,指導每一眾生通往法界、成就法身
的總因素。
基于此,《地藏本願經》中有文殊、普賢、觀音、彌勒四大菩薩,正是中台八葉院
中四維之四大菩薩。換言之,此四大菩薩用表真理核心運作的總樞紐! 地藏
菩薩之地位,正是此四大菩薩的總代表, 此乃就本願經言,突顯《大日經》中
地藏菩薩的地位。
本願經中有佛囑託地藏,在彌勒應世之前的度生事業,此者大日經又如何交待呢?
此于曼茶羅中亦可見到。即釋迦院中,釋迦文佛的寶座上,有無能勝明王及無能
勝妃的內眷屬,此即明示:無能勝明王及其眷屬,皆釋迦所化現! 而無能勝明王
即地藏菩薩之教令輪身。換言之,在此曼茶羅中,三身即:
釋迦牟尼佛為自性輪身
地藏菩薩為正法輪身
無能勝明王為教令輪身
此「三身一體」為末法度生之理體也,是故地藏菩薩之永恆性由是可見一斑!
永恆的地藏菩薩不僅本體永恆,其妙用亦屬永恆!! 在曼茶羅中分有東、南、
西、北門:南門與北門為修學入門處:南門為智德門,北門為福德門;福德門的
主尊即地藏院之地藏菩薩,此地藏院召示的行法即以地藏菩薩為代表,此代表
行法即稱為圓融道,相對于南門的聖解脫道!
圓融道的行持簡單,有三要件,即:
一、對三寶具足信心。
二、盡形壽奉行菩薩道。
三、盡此一報身,日日行歸零功課。
此圓融道不謂證空性,緣盡即入法界!若此發願,行而不力,亦得生極樂淨土,
所謂「得力即入此門」已,轉入觀音院。此者以觀音之大悲為根本,並本地藏
菩薩之廣設方便而行菩薩道!即經西北隅之觀音尊,而逕登東北隅之彌勒尊
(成佛,入法界),此即圓融道行法之殊勝也!
此皆約理上稱「永恆的地藏菩薩」。本宗有月霞尊者一系,下傳慈舟,再傳
夢參,夢參嫡傳繼夢。 此中,夢參復承弘一并傳繼夢之華嚴兼弘地藏一門。
此乃吾宗三代之傳也,故而有華嚴兼弘地藏之風也。如何弘揚地藏法門,允非
印印地藏經、講講地藏經、唱誦地藏聖號,即是弘揚了事。 吾等廣設方便,
以斯大願大悲之行,而有每年齋僧之盛事。 此一齋僧盛事,已列為賢首宗
華嚴齋僧的每年的大事記! 並藉此推廣地藏菩薩的圓融道法門,此乃約事稱
「永恆的地藏菩薩」。
何以每年七月齋僧與地藏菩薩有關? 這是佛教界一連串美麗的錯誤所造成的
偉大結果! 這一連串的美麗錯誤是歷史的偶然,簡單的條列如次:
一、把「目連救母」誤以為地藏救母,所以有齋僧。
二、將阿難的「燄口」,誤以為盂蘭盆法會。
三、錯認「地藏和尚」為地藏菩薩。
四、誤以為佛歡喜日(七月十五為解夏日)是地藏生日。
因此就把目犍連齋僧救母,植為地藏生日齋僧修功德,又將七月稱為教孝月,
因而佛教界年年七月有齋僧活動。 本宗即于此基礎上,統合民間習俗,並
將勝義諦之法幢高舉,每年齋僧期間並推動圓融道法門以及各種傳法灌頂!
為讓地藏菩薩之法門得以具體落實,並傳諸久遠,庶幾不負世尊之付託也!
賢首宗之華嚴齋僧法會,是一個隆重的地藏修法活動,是道道地地的實踐學!
目地在兌現圓融道的殊勝,而非一般的民俗活動;所以,每年我們都動用大批
的文物,用以彰顯菩薩之勝德大觀,並推動生命教育,是為實現經中的期許!
廣設方便,令此末法時期眾生,得遇如來勝教而知離苦得樂。 為免斯菩薩塵劫
勞苦,吾宗亦許廣設方便,協助菩薩教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