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那麼他既不是故意要造業可是

為什麼又造業? 認知產生偏差

這就是錯用心的原因,需要進行教育

現在我們所看的佛教概論裡的教育,

其實不一定是按照那種狀況來教

 

我們古代教二十四孝但是,這個時代在美國

要怎麼教二十四孝? 那可能變成二十四」!

想想,在美國可以這樣嗎? 讓孩子去餵蚊子,

爸爸睡在蚊帳裡 不被鄰居舉告才怪

還有寒冰臥鯉──冬天河川結冰了,

孩子去臥在冰床上,靠著體溫把冰溶化

再抓出鯉魚回家給媽媽吃 這樣就是孝子嗎?

古代可以這樣教,現在不能再用這種教法了。

尤其是很多佛教的故事跟佛教的教育那都是

古代印度教育系統。所以我常提出來說

佛教概論裡講其實印度文明簡介

不要再一直強調那些了。

 

當然,有些時候故事說說也無不可

白雪公主所探討人性問題,以及一個

尋找善知識依教奉行寓言,有那一對

騎驢上街的父子演活了沒有主意的人 這些

都是不錯故事題材,可以輕鬆的說說,只是

東方的寓言裡比較帶有一種實用性的教育,

西方的寓言包括伊索寓言帶有文學

比較沒有實用性意義

 

這一點是我們看到東方寓言西方寓言

一種差別,至於這兩者是東方的寓言高明,

還是西方的寓言高明呢? 那倒不一定,這個

沒辦法類比 你可以當作教材這樣就好

不一定要完全照那個部分講那些你拿來修行

未必有用 所以我們說發心兩種途徑

── 一個是經過人生歷練的模式而發心入道

── 一個是就用大腦摸索的模式來發心入道

 

要怎麼樣進入修行領域也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是你經過正法Dharma的摸索

  經過摸索以後,

  知道有可滅的,那麼

  苦要怎麼滅呢? 就苦滅道

  你弄清楚了,決心要追求滅道

  那才開始作行法,這是一個模式。

...........

 

法筵精點~1677擷自講記占察經行法實踐02-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