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欣賞接納與尊重包容
兩人要結合,必須要能互相欣賞與彼此接納,此乃雙方結合為一體的
前提性條件; 而結婚後要能幸福快樂、共組美好家庭,則更需要彼此
相互尊重與包容。 倘若不具此二方面條件,則不會有完美的好結局!
兩個民族或兩個文化的結合亦猶如此一情況,歷史上的民族交流、文化
交流,皆出於此一因緣組合。
大同的文化資源豐富,不亞于西安,更可凌駕世界任何文化古都!
在這個地球上,人類僅有一個「黃金文化旅遊帶」,吾稱之為「上國
文化園區」──即是北起大同,南至潼關;並西起敦煌,東至曲阜。
此南北線即是沿大運高速公路南下,而東西線正好是連霍高速公路,
北京正好是「上」字頭上的鴻運當頭;此一上國黃金文化旅遊資產,
不下「上萬」處,然此正是先賢努力的成果,也是人類最可貴,面積
最龐大的文化資源。 而大同本身的文化遺產與歷史背景,不但量多得
不勝枚舉,其資質之優越,正是人類文明和諧、多元、共存的最佳體證!
又,此種優秀的文化基因,對於新中國的新格局、新觀點,重新展開
全新的新中國觀,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大同文化的底蘊不限於大華嚴寺的遼金時代,更可遠溯至北魏時期的
雲崗石窟。 雲崗石窟的佛教造像,所突顯的不只是佛教文化中的軒然
大波而已! 更重要的關鍵在于諸多北方民族之掘起過程中,除後來的
蒙元軍事行動,可以稱為「彎弓射大鵰」的文明奇蹟外,唯有鮮卑族
的掘起,具含重要的文化基因及偉大的生命情操,應當為其所作的
偉大貢獻,加以深入研究,以供後人學習。
鮮卑族的偉大成就,在於繼承了匈奴族的東西方貿易成果,除將佛教
全盤接受之外,更留下記錄,並努力推動全民信仰;其民族為太陽崇拜,
故能崇仰大日如來;此外,更能將此東西向文化觀,轉應用于南北向
文化觀的沿用,而有所謂的「漢化政策」,並有「遷都洛陽」之舉!
以是知,漢文化政策與遷都,皆為南北向思惟的事證與舉動! 在此
之前的雲崗石窟造像,何嘗不是東西向思惟的具體成果驗收呢? 就在
石窟開鑿的年代裡,糾集涼州三千僧侶,徐州三千僧侶; 遷都時,此
六千僧侶為南方大乘佛法奠基之大軍也! 因此鮮卑族的漢化政策,
令其民族成了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已經不止是漢朝的民族,而是世界的
民族! 是世界任何民族皆可能接軌的一個活生生的民族,生機盎然、
有容乃大的民族!
此一民族的特色難以表達,是由於民族龐大,隨時代各有精采與專精,
文化又豐富之緣故;但可由龍的圖騰發展史,略窺此一民族對時代長河
與時代巨輪的適應、兌現及成長。 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是龍的原型,
紅山豬龍實際上是原始龍; 紅山文化距大同城較之任何大城市都近,
所以大同實際上是龍的城市、龍的故鄉! 而龍的圖騰演進,正象徵著
民族與文化的融合! 此一融合的重要基因,即是基於彼此的信心,
而衍生出的相互欣賞與接納,並須彼此的相互尊重與包容,才能令龍
由單純的赤身動物圖騰,逐一披上各族不同的圖徽,而逐漸演變到
今日的模樣,即熊鼻(這不是來自有熊氏、黃熊氏嗎?)、鯰須、鹿角、
馬臉、獅髯、蛇鱗、鷹爪等等…。 紅山豬龍本不在中原文化的範圍,
而今龍的圖騰反成為中原文化的象徵,這到底是大同同化了中原?
還是中原同化了大同!? 但無論如何,龍圖騰的此一演變歷程,大同
文化確實是全程見證之!
今日,我們在環顧歷史、審度問勢的同時,對於大同的存在與歷史定位,
不得不從此一歷史的時空中,重新審視大同的存在價值──大同所存在
的文化生命基因──能欣賞並接納所有的民族與文化,又能在尊重與
包容之生活中,銷解一切彼此的不同、對立、差異,從而達到化對立
為圓融的目的,並展現出一種新的和諧、多元的新文化生命。 這就是
「龍」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