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看,他就是有口無心啊…
他「已經入大悲咒三摩地」嗎? 那就他自己講的,
他實質上的本質有沒有到達那裡,他自己不知道,
以為他這樣子就是了,那是他自己以為的… 所以
當他這念頭轉一次就一輩子,轉一次就一輩子啊!
像這種人,你想也知道,大概做不了什麼大壞事,
只是「自以為是」而已,他不會做壞事… 你看看,
他一定長期吃素嘛,穿著大概一件八千塊的海青,
要不然就是穿那很尊貴的唐裝嘛,大概是這樣…
他有錢沒關係啊,享受不是罪過嘛! 那你就知道,
他對「法」的尊重與愛護,下輩子這隻鸚鵡一定
是七色鳥,那麼漂亮的。
所以,你修行如果不修本體,只修外相,你就
會變成這個樣子,那個福報很大、福報非常大…
它根本不用去覓食,而且不會遭受到風吹雨淋,
因為腳上有一個套子,就把它套在那個架子上,
幸福吧? 你聽懂嗎? 它被主人鏈著,天天餵它吃…
你要留意到~~這是修來的福報
但是沒有生命感~~
這樣的福報缺乏生命感,如果你修的是外相,
那宗教文化的修行法就是這種狀況。
你要是修真實的,一定要走過這個部分,
你才有可能進入「毗盧遮那大莊嚴樓閣」裡,
一般都簡稱為「彌勒內院」。 要進入彌勒內院
就是要修這個「三三昧」,然後進入「法界」…
我們要談的是《華嚴經》的殊勝就殊勝在這裡,
它法界的修法講得非常非常的清楚、非常清楚!
那麼,這裡所講的「內院定」的行法是「後三三」
的行法,這個幾乎沒有一部經典教你「後三三」
要怎麼修? 我是比較簡單的講,也不是都沒有,
有啦!《瑜伽師地論》就有這個行法,它是「論」,
不是「經」,其他經典的語言模式你是看不懂的!
《瑜伽師地論》雖然是把這個行法講得很清楚,
但它是用名詞來講的,那你就不會修了。
所以,很多人研究《瑜伽師地論》,就是不會修!
因為他把它當作名詞講,《瑜伽師地論》裡所講的
行法是「動詞」,不是名詞! 我只能簡單概括的
講過去… 它裡頭任何的名詞都有「動」的意思!
那個動詞就是要「修」、要「如何行」都有這個東西,
當你不知道「如何行」的時候,只從「名詞」來看,
你就行不來了… 那個「如何行」的部分,你一定
要從禪堂的訓練來。
所以我說那個三摩缽底,三摩呬多、非三摩呬多
是「定」! 有心地、無心地… 你看看,都在這裡,
──定、非定,有心、無心,就是有心、非有心,
那是「定功」的一種擴大,擴大到無遠弗屆,
「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指這個意思… 所以,
~~「內心定」裡其實是一種褓任的功夫
它是「靈性生命」誕生以後的褓任~~
也就是從嬰兒到十八歲,還沒長大成人的時候…
那麼,十八歲以後就入「法界大定」了。
那在「法界大定」裡頭,我們簡單講,
──從「華嚴宗」的立場來講就叫作「法界三觀」
──從〈賢首品〉裡叫作「四三昧」,四個三昧!
這個「三昧」跟前面所講的「後三三」那三個
──「空、無相、無願」三昧是不一樣的,
「空、無相、無願」三昧是「根本」三昧。
華嚴「法界」中所修的這四個大定叫作「四三昧」,
或者你可以叫作「四大三昧」,但是講「四大」的話
又會誤以為是地、水、火、風的「四大」,所以還是
叫作「四三昧」比較恰當。
這「四三昧」──第一個三昧是「隨樂三昧」
──第二個三昧是「安樂三昧」
──第三個三昧是「能出現三昧」
──第四個三昧是「方網三昧」
這四個三昧,如果你前面資糧道具足,我是奉勸你
直接就修「方網三昧」(你別緊張也不必做記錄)
你要把前面到「後三三」都完成,「內院定」都完成
的時候,那不多,十二年! 需要十二年的時間
因為~~「內院定」的行法,一定要
在人世間修行,不能閉關~~
你要留意到喔,不能閉關,絕對不能閉關!
──你的關房就在娑婆世界.內院定。
...........
法筵精點~1780(擷自講記鹿谷淨行09~09)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