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七寶池是指七菩提分”,

八功德水就是八正道”,這些

講的都是內在的層次不是外在的表相

────────────────────────────────────────

 

……… 第二個,思惟模式──

印度人所謂的思考方法,跟我們所講的思考方法不同。

一般印度人的思考方式,在有形的方面,層次感不夠

但是,他們的修行人內心裡頭的層次感相當明顯

因為印度人是把最優秀的人才投入來做修行工作的。

 

中國人是把第二等人才投入研究科技,那屬於「小學」。

那麼,第一等人才是投入來學「大學」──

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

做人處事,專求內聖外王的學問,而不在修行上。

所以,我們對於外在境界的層次感很明顯

但是對於內在境界就顯得層次感不足。

那麼,印度人是內在層次感很夠,所以他們所講的

(像我們現在看的這種經典)那都是講內心境界

但是這個層次感受不到,一直以為他們

是講外在、表相上的七寶池八功德水

 

我們有同修就反應出:

“師父,佛教怎麼這麼窩囊啊?” 

 ──什麼窩囊!?

“那麼庸俗!”

 ──怎麼庸俗?

“珠光寶氣!!! 怎麼不會高級一點啊?

 ──要怎麼高級?

因為那些經典裡所記載的文字表面

就很容易讓人家產生這種誤解,為什麼?

他誤把內心層次的境界看成是外在的境界了!

 

大家想想看──“七寶池”是什麼做成的?

一定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

這些叫做“七寶”,這是「第一層次」。

那麼,「第二層次」的七寶是什麼!?

──柴、米、油、鹽、醬、醋、茶!!! 

就是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 可是,

佛法所講的心靈層面、內心層次並不是這些,

所謂“七寶池”是指「七菩提分」,

那“八功德水”就是「八正道」,

這些講的都是內在層次,不是外在表相

我們都知道,一個修行人必須要完全投入,

浸泡七菩提分八正道裡,才能夠有成就,

所以才講“七寶池”與“八功德水”。

 

我們再看看描寫極樂世界裡的“寶樹”,

你看懂得嗎? ──六個

就是講「六相圓融」,也是指「六度波羅蜜」啊!

 

你很自然的就以為

──是黃金做成的

──是白銀做成的

──是瑪瑙做成的

──是琉璃做成的

──是五彩繽紛,

──果實多麼甜美誘人…

那是什麼樹啊!?

你不知道那個“”的用意是指護蔭眾生

是以「六度萬行」來護蔭眾生、饒益眾生的。

對於這種印度人思考方法,那我們就

真是不懂不懂不知道了啊!

…………

 

法筵精點~643擷自講記善財51彌勒菩薩章0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