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第二個

我們要談的是印度人很喜歡到處參訪”,

這個參訪的制度雖然隨著佛教而傳入中國,

我們的修行人也逐漸養成那種參訪的習慣,

但還是沒有印度人那麼普遍。

 

印度人的修行方式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苦行

              一個是沉思。

他們苦行的基本定義有四個:

第一個──日中一食(每天只吃一餐)

第二個──著糞掃衣

最少縫縫補補要一百零八個破洞補釘,

而且要從路邊垃圾桶裡面撿出來的,或者是

墳場中,人家撿骨時所丟棄的裹屍布,

拿回來,洗幾次以後,簡單披在身上穿的…

因為古代的印度人穿衣服很少像我們現在這樣,

他們只是用一整塊布在身上圍繞起來包著而已,

所以“偏袒右肩”,苦行者就是裹那種糞掃衣

 

第三個──樹下一宿(在樹下過一夜)

雖然這棵樹很好,可是──對不起,明天要換別的,

不能還是這一棵,每棵樹頂多就讓你過一夜

為了避免你貪戀、執著,所以規定只能樹下一宿

第四個──食腐爛藥(不是好的藥)

人家吃剩、不要了、丟掉的那個藥渣渣,

還要等它腐爛掉的才能撿來吃…

 

這四個就叫做「四勝行」。

這當中就是因為有“樹下一宿”這個關鍵在,

所以你不能夠就──我種兩棵樹

今天這一棵一宿,明天一棵一宿

第三天又換回來前一棵樹,也是一宿…

這可不是苦行! 所以,你每天要離開,

出去一直旅行,四處遊方,一直走、一直走,

走到那邊了,就坐下來,過一夜,明天再走…

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制度觀念,所以他們

就會到處游走,不斷的四處去參訪

他們修行就是這樣。

 

他們因為這樣子苦行,所以就到處走

但是,他的“並不是沒有目標的,

他有一種“沉思”的習慣(這個部分我們以後再講)

修行人的思惟方式跟我們一般人是不一樣,

我們現在也常常有人三步一拜的“朝聖

或者是徒步走路的情況,但都是沒有目標。

那麼,印度因為地很廣,而且歷史也很久,

所以,他們有很多曾經有成就的修行人

他在哪個地方成就? 他是如何成就的?

那是很普遍的狀況。 

 

所以,修行人來到一個地方修行,

養成教育完成,就選定一個“參訪”目標,

那就開始往那邊“”,去“參訪”…

到了那邊,住一段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一年)

去了解以前的這位大德在這邊有什麼成就

他的法門,有什麼殊勝的記事,要有充分的認識。

然後,他先從這個地方再了解下一站

繼續又往下一站走… 所以,印度的修行人

對於這一種古大德的成就,他們都能講,

因為他到處參訪,這樣子走過了,不斷地

吸取前人的經驗,細細咀嚼、領會法味

同時也把心得與大眾分享

…………

 

法筵精點~635擷自講記善財51彌勒菩薩章0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