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普善觀察就是用根性不是用識性

以清淨平等的這種心量這種觀念作為基礎

來觀察眾生這個才叫做普善觀察」。

─────────────────────────────────────────────────────

 

……… 要知道,「術語如果

不能夠讓人家了解會變成專家的佛教

那就不是生活化」,更無法群眾化」。

~~佛法來自於生活

    佛陀也在人間成佛~~

你不能夠束之高閣藏諸名山

那有什麼意義啊? 等幾百年後,再傳出奇人…

大龍菩薩把它藏在龍宮裡,等九百年後

龍樹菩薩出現,那就傳給他一個人。

好在龍樹比較聰明──

不再束之高閣、不再藏諸龍宮,

普遍化了,要不然,我們永遠看不到!

這是《華嚴經》的一個基本前提。

 

現在我們再轉回來,剛才講──

破了一分無明,甚至於到破四十分無明的,

都差不多,這些法身大士都能了解

其實,經文到這裡講的是第十二卷,是第七品

第二會。 第二會是信位菩薩,

還沒有破無明,屬於前面的準備階段而已。

所以,我們要一再地講準備階段條件

要不然,一直講「一生補處」的話,

會聽不懂

 

而這裡就告訴我們「基本條件」必須具備的因緣,

這裡雖然講「一生補處」的菩薩都到了,

那主要的還是我們所應具備基本條件

所以,他先展開最基礎的部分,說到

~~普善觀察諸眾生界~~

」一般講的是普遍,其實這個就是窮盡

怎麼窮盡呢? 並不是用我們一般識性窮盡

我們剛才講過,娑婆世界如果用有限識性解釋法,

再怎麼窮盡,也都還是有限」!

 

而這個「」是指「無限」的意思,

那從這裡,我們不談宏觀總體的情況;

現在,來看「微觀解釋法不一樣

這個就是清靜平等無分別,不同於宏觀無限

以這種平等不分別心境觀念,作為基礎

來做觀察,所以才叫做「普善觀察」…

 

假如是以有分別來做觀察普善觀察

用識性解釋會變成「很會觀察」,

普遍的來觀察,這樣就差很多不是的!

不是會觀察而已啊,這個「普善觀察

就是用根性不是用識性,以清淨平等

這種心量、這種觀念作為基礎來觀察眾生

這個才叫做「普善觀察」。

 

華嚴經》就是以清淨平等不分別

這種心境、這種觀念、這種根性相應於一切境界

那麼,再講宏觀,那就是窮盡了。

這從文字相上來做解釋的話,那很簡單,

但是,你要把剛才講

這些宏觀的、微觀的觀念綜合起來

而成為你的一個心境,一個心境!

那會什麼樣的狀況啊?

五味雜陳嗎?  不會說、不會說啦,

但是你知道嘛,你知我知,就好了

…………

 

法筵精點~563擷自講記如來名號品03-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iyun 的頭像
    haiyun

    修行的第一手資料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