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問題就在這裡──
「修行」要從動詞來看,所以「菩提」本身是「動詞」,
它是「及物動詞」或者是「不及物動詞」,這樣而已,
這是從英文的文法上來講,它才有意義。 那麼,「心」
是另外一個字,當我們把「菩提」和「心」併在一起,
那就變成名詞了,也就是發起那覺悟的(菩提是覺悟)
人生覺悟的「心」。 所以,「菩提」buddhi 的這個
「覺悟」到底是動詞還是名詞呢? 你把它當「名詞」,
就會變成「菩提心」了…
「菩提心」的「心」是另外一個字,
「心」──這個字有「心、志、願、行」四層意義。
「志」──就是心志、志氣、志願,這個「志」是
士大夫,「士」的心,跟凡夫心不一樣,
凡夫心是「平常心」,而這個「志」是
已經發起意志的這個心來的。 然後,
「願」──願也是這個心,而它更強烈了。
「行」──也是「心」。
這個「心、志、願、行」四個字有四層意義,所以──
「普賢行願」,行願跟願行一樣,就是「普賢心」嘛,
而這個「心」帶有動詞的意思,是終極的後半段的心,
而不是前半段的心… 所以「菩提心」要怎麼解釋,
恐怕不是你想像的,發起「人生覺悟」的意志跟行動!
你有沒有採取行動呢?(有啊、有啊,我有發菩提心,
等因緣成熟嘛)──發菩提心又要等因緣成熟???
「發菩提心」就是積極、主動去爭取能夠達到目標…
而這當中必然是一再的邁向未知、再無盡的超越,
這才叫作「發菩提心.相續不斷」!
所以要講「菩提心」很有得講,在《華嚴經》裡頭
講「發菩提心」的有好多好多,光是〈彌勒菩薩章〉
講這個「菩提心」大概就有一百二十三個哦! 所以,
想想看,你以為「發菩提心」這幾個字不用講,那我
唸一唸前面的就好… 告訴你,這樣永遠不能了解的…
因為這個「菩提心」是先有前面那一段,才有這個
「菩提心」的,所以那個經文,前面、後面要連起來,
你這樣子一再反覆的讀誦,就會發現「發菩提心」
含有三個意思,它是「一段話」濃縮成「一個詞」了。
好,這十二個因緣,我就這樣簡單的談了一下…
那我要作的結論是──那前面的因緣是講為了要
超度郗皇后,那怎麼有這麼多的東西呢? 你要知道
那故事是做宣傳用的… 所以,很多人來拜梁皇
不知道是拜什麼? 也許太太往生了,為她做一場吧,
以了心願,不然枉費夫妻一場… 這好像舊情綿綿、
海枯石爛,到現在,人死了都還放不下,此心可憫、
此情可憐哪,那你也不能說他「不對」啊! 但是,
如果一直強調這個部分,這個有可能是道場在籌募
建設基金,就純粹「紅塵」中的事了,知道嗎?
但是這十二個因緣講起來就不一樣哦!它是解脫
的事,它是「解脫」的資糧道哪! 你仔細看看這
十二個因緣,這些是不是都資糧道呢? 所以,我們
在修行的過程裡,你真的講「修行」,那跟知識性的
學佛來看是不一樣、不同的,這當中很可貴,我們
希望大家都能夠珍惜!
我們今天就談到這裡了,那明天我們再作結論。
法筵精點~1818(擷自講記梁懺玄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