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貳、「華嚴會」與「鹿苑會」

 

所謂「華嚴會上」或「華嚴海會」,此中

並無時間上的隔閡,故曰「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

亦無有空間上的掛礙,遂稱「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毫端」。

是故言:古今中外的大德們,皆可名之為龍樹,名之為

大龍,乃至實為法身大士也!

 

此種唯納法界真理的存在,直顯真理存在的體、相、用之

本質的思想形態,即是華嚴思想的狀漾。

又,舉凡用以直顯真理的存在,及其存在的體相用之人,

即是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中,直顯者曰華嚴會上,不顯者

收藏龍宮,是謂「祕密隱顯俱成」!

隱也好,顯也好,星羅棋布,前後輝映,皆真理之體也、

相也、用也,故稱「因陀羅網境界」也!

如是森羅萬象,有、有,有、有,皆自成其位,

是為之「六相圓融」也!

 

華嚴會者,「三世共一時十方無來去」──乃云

菩提樹下成道時,「不動本座而遍法界一念不起歷古今」;

以此菩提樹下一會,不在歷史之數中,非史上可思議之法,

不可思不可議之法,故稱「華嚴會上」!  此與

起于菩提樹向鹿苑去度五比丘」之鹿苑會截然不同。

自鹿野苑三轉十二行相法輪以降,皆隨史實之數,此後

世尊弘法度生,係屬歷史事件,乃歷史上可思可議之法,

以于史可徵故,遂稱「鹿苑會上」,或曰「法華會上」!

 

所謂鹿苑會或稱法華會,係以歷史為經事件為緯史實記載

鹿苑會以對華嚴會,乃學術上全新之劃分法,以史上未曾有,

故明晰好辨識; 若以法華會華嚴會相對,即可辨明「共同圓

(同教一乘)及「不共別圓」(別教一乘)之所在。

鹿苑會法華會,實一也,無別也!  然,二者皆為史實事件,

不若「華嚴會」之天馬行空無邊無際,純就真理的存在與其

用之本質言而無有時空之礙。 華嚴會直探真理的本質,

以真理的存在豎窮三際橫該十方,焉有時空乃至人為思緒

可得窮盡,故華嚴所云:不可思議,即謂此也!

 

鹿苑會(或法華會)之思想特質而言,即具足小、始、終、

頓、圓五教之別,在在皆是指導世人轉迷成悟; 無論稱為開悟、

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證阿羅漢,乃至成佛,皆為

引導世人修行,達到轉凡成聖。 方法容有不同目標唯是一也

然,臻于目標之後,下一步又該如何進行? 此于鹿苑會之

各經、各論中,幾乎全然未提及!

 

換言之,鹿苑會上之揭示,乃因眾生根器之不同,橫說、豎說,

長說、短說,苦口婆心,無非勸導世人,於「菩提道上

所應具備的條件,如資糧道前行,乃至禪觀正行如何進行等;

遂有賢首五教天台四教之論,抑或戒律)、禪觀)、

義學)等三藏十二部,此皆鹿苑會上之盛宴也!

 

又,此鹿苑會,起自鹿苑,終至法華會上

鹿苑初轉四聖諦,係屬,史稱轉凡成聖,吾曰:「基礎佛法」。

方廣深密以降,史稱轉小成大般若妙智之後,史稱轉權成實

法華涅槃時,史稱轉偏成圓,吾曰此等為「應用佛教」! 

如是種種稱呼與分判,實乃中國明眼之士,運用文化解剖學

所致之輝煌成果; 至於佛陀當年是否有意如此分科判教,恐怕

只有上西天問問他老人家,始能知曉! 然而,此一劃分法,卻

對浩如煙海的《大藏經》起到了提綱挈領之作用,且方便後學

窺探其思想脈絡; 亦使鹿苑會上的思想沿革得到緊密與紮實的

效果,遂令佛教思想不致成為一盤散沙、互相矛盾!

 

於此,

反觀華嚴會上思惟程序思想產生的結構,確實為「不共別圓」。

倘若未能將此分野辨明清楚,如何而能申論華嚴思想? 蓋此乃

立足點之核心也! 古來大德申論每言及此,今人觀之反而不易明白,

遂失此一根據之立場,更造成華嚴、法華之論爭,實無意義也!

明華嚴會之根本定義,而未濫混鹿苑會之意義

不昧于鹿苑會之史實而爭較華嚴會之真理存在

倘明于此,方能提列「古典華嚴思想」之核心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