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禪觀,才有義學,
義學是將禪觀的生命境界做詮釋、做記錄。
──────────────────────
………
義學講不出來… 唯有透過禪觀──
親身進入! 去感受、領會…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這三個:禪觀、
義學、
戒律。
禪觀! 有了禪觀,才有義學;
有了義學,要讓這個法能夠傳承下來,
或者讓你的禪觀能夠盡速成就,
那戒律就很重要!
所以,我們把戒律定義為經營管理,
也就是「組織、制度的經營、管理」,
這沒有為什麼,透過禪觀,你就會知道。
先有禪觀,才有義學,
義學是將禪觀的生命境界做詮釋、做記錄。
但是,
學者剛好相反,認為:有思想走在前面才有文化。
他們在研究義學的那些文獻時,
認為是先有了文獻以後,才有文化,
因此把義學列在前面,
以為是義學發展之後,才有禪觀,
這就有些失察,你可能看不出來。
舉個例子:
我們看石窟裡頭有很多佛畫,
學者們研究這些佛畫時,
就拿經典來對照,認為是依據經典的文獻,
所以才畫出那些佛畫來,這樣判斷是不對的,
這你沒有辦法對純粹的學者講,那麼,
我們就拉回到歷史現場來探究一下…
一個禪觀行者,在修行當中有了這個境界,
他一再反覆的推敲,認為這個境界是正確的,
然後才把它畫出來,為什麼!?
教徒弟啊! 也讓信眾去參觀。
因為,
古代在石窟裡修行的都是出家人,或者是
捨家,到石窟、或到寺院裡頭去住的人;
那麼,要讓他們、引導他們做這樣的觀想。
因為──在古代
認識字的人並不多,但是,修行以後,
那個禪觀境界,也就是三法印的生命觀境
被師父肯定是對的時候,那師父
會把你的境界用圖畫出來,
這是最直接的方法。
而
當這樣畫圖的表達方式,到了某個程度時,
有一個業障比較重的,你知道嗎! 就是讀過書的,
把師父講的這些給記錄下來,那才有經典。
所以,「經典」應該是在比較往後才出現的,
可是,今天的讀書人認為
他所讀的書,以有文獻記載為優先;
那不是優先啊! 那往往都是
出現在往後的好幾代、好幾代了…
所以,
你在看的「經典」裡,開頭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哪裡,
那都是當機眾與他對談的………
法筵精點~122(擷自講記賢首五教儀~84-1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