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伍、結論與展望

 

綜觀中國佛教「顯密合一」之歷史境況,似乎又回到印度大乘佛教的

原始狀態,亦令吾人明白「中觀論派」()與「瑜伽行派」(

在佛教學理上的依據。 然於兩宋之後的顯、密合流,並非回到印度

大乘的本來面目,而是走出中國大乘佛教之特有面目! 總括佛教之

歷史發展,茲分別四期詮釋於后:

 

第一期佛教思想,自佛世以來即重「瑜伽行」的行法技術,因此特別

強調「出三界」之因果關係,並重視「斷惑證真」的三法印四聖諦

三十七道品等; 更以十二因緣法,注定了大乘唯識之親因緣。 此為

第一期佛教思想梗概,爾後部派佛教皆屬之。

 

第二期佛教思想,自大眾部說一切有部經量部之後,以唯識因明

之論證思想發展,萌生了「大乘思想」的種子。 自樹以降,唯智

般若空性的「一法印」思想,擴大了佛教的視野; 同時,瑜伽禪觀

方面,又融入了印度「拉克魯希」的八部行法,遂生大乘瑜伽行法

如是,中觀論派義學)及瑜伽行派禪觀(定),業經融會貫通,

遂令佛教能於印度中興,並擊敗同期的各宗派。 於時,大乘佛法亦經

中亞絲路南方絲路海上絲路等,傳入了中國,且於中國產生

的狀態,此如前述。

 

第三期佛教思想中,印度教於大乘佛法中興後,亦經改革,遂有新興

之氣象; 直到五、六世紀,印度的大乘佛教再度式微,此時商羯羅

大德將印度教的壇城修法融入佛教系統之中,而有怛特羅密教之產生,

此即「真言密」之誕生。

 

西元八世紀中葉,南北二系密法集於長安,史稱「開元三大士」,

首開中國真言密法之系統化!  此一時期的印度佛教發展,已逐漸

集中於代表宮廷寺院的那爛陀寺超行寺山林佛教(或社會佛教

則幾近消失!  直至西元十三世紀,回教入印,殺光僧人,佛教遂

於印度銷聲匿跡。

 

第三期的印度佛教思想,經由北宋之譯經事業,幾乎完全保留

漢文大藏經──密教部」中; 又,以國力不振故,此一期的佛法

發展,對於中國文化並未起到立即的影響,但卻產生了第三期的中國

佛教思想。

…………

 

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