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期佛教思想中的佛經,很強烈的在表達此一「佛性」的
觀念,是何用意也? 可由兩方面來探討:
一者在建立法界完整性的思想系統:
佛教原是誕生在印度本土文化的沃土中,隨著時空的推移,
此一部份被稱為原始佛教;換言之,佛教與印度文化是不可分的。
但是,隨著印度本土文化的興興衰衰,佛教走出森林文化的系統,
邁入草原的綠洲文化之後,隨著思想、觀念、文化之差異,佛教
起了異地思惟之模式,而將原來植基于印度文化之「三法印」
思想與基本教義,簡化為「一法印」的空性思想,此乃龍樹等
與綠洲文化的先知們所共同努力的成果,此為第二期佛教思想
之重點。
其後佛教傳入中國,中國文化是農業文化,自又不同于中亞的
綠洲文化及印度的森林文化,彼此之間的宇宙觀、生命觀及
價值觀,在同同異異之間,應如何理出一套系統來,此是早期
佛教傳遞過程中,先知們最重要的課題。到了第三期佛教思想
階段,佛教在中國不但再度發揮異地思惟之功能,中國文化的
載體亦發揮了其特有的文化造詣,將此外來的文化思想作一解剖,
將此龐大的印度文化與佛陀思想加以拆解,並運用中國文化的
底蘊,按中國的思惟模式加以重組,以嶄新之面貌令中國菁英
全然加以接受,並普令此土眾生欣然接納。
此中,為重組此思想體系,中國佛教產生了二大特色,即:
「法界」思想系統,與「報身」信仰系統,一般稱為菩薩信仰
(如:毗盧觀音信仰即是土生土長的報身信仰證明); 所以,
塵沙數的報身佛示現,旨在架構法界思想系統中佛性的存在與
作用。 是以「佛性」的提出,乃第三期佛教思想中,由「空性」
轉入「人性」的奠基工作,故佛性即是生命因素中已兌現的
生命因素,而人性是未經提煉之佛性也。此一時期的佛教思想
已然中國化,且其思想基地在中國,中印文化的交流已然轉為
中國與西域的交流為主,而主要大德顯然也已經由印度轉到
中亞來了!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