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提道的宏觀與微觀

 

菩提道」一詞在大乘國度中是一個核心定義的詞彙,但是

在大乘國度裡卻以概念化,而從未正視其存在與核心地位的

重要性。  時人,尤其是洋人,本該極端重視大乘佛法的,

但卻未能了解並接納大乘佛法,實是未能明白「菩提道」,

乃至「菩提乘」為何物耶!

 

菩提道的宏觀面即是菩薩道微觀面即是出離道; 所以

菩提乘的宏觀面即是菩薩乘,而微觀面即是出離乘。 此一

部分在→出離乘(心)→菩提乘(心)→菩薩乘(心)→

普賢乘(心)的論證中已屢陳不鮮,今唯就菩提心菩提行

菩提道菩提乘之立場,重新就大乘佛法的根本立場言,

簡稱或統稱菩提道

 

菩提」一詞為覺悟,與「佛陀」一詞同義,唯是譯家措詞

之別,然在大乘國度中,菩提與佛陀仍有語意上之別,此乃

大乘佛法中所衍生的文化特色!  故可稱菩提道佛陀之道

成佛之道!  然菩提道就大乘之立場言,似有較為客觀及

廣義的語意在,故于大乘國度中反而重視菩提道菩薩道

乃至菩薩信仰,而唯在修證道路微觀功夫上,方稱成佛之道

然「成佛之道」一詞,直至民國,始由印順法師倡言

之。

 

菩提道」廣而言之即菩薩道,菩薩道重經營管理教學

體系,與自我檢視之客觀標準,以及可以一再重複之訓練

微觀菩提道即是出離道之實踐,以及實踐後成果之驗收

此成果的兌現與驗收,乃實踐者的直接關係,不涉及

主觀成分。 然宏觀之檢視,則在檢視此微觀兌現之果成分

是否純然客觀,若夾雜任何主觀之成分(自以為是一廂

情願想當然耳,以及「一切」、「凡是」之類的情緒化狀態),

即非菩提道上的實踐成果; 是以,自菩薩道上的宏觀面展開,

菩提道確實為大乘國度中的一大特色!

 

而在實踐過程中,對出離道的驗收,又可依客觀的教學體系

而成就系統化教學,「一佛國全是大菩薩」之境界並非不可能,

關鍵即在教學系統的兌現,唯「大乘」乃至「一佛乘」,始有

滿街都是聖人的境界,全國盡是無憂道人的實況!

 

是故,微觀的菩提道正符合出離道之標準,而宏觀的菩提道

又符合了建設佛國度盡蒼生的要求,因此大乘的特色全在

菩提」一詞之中! 而今大乘于此「菩提道」語焉不詳,

如何而能弘範西方世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