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為對菩提道有所覺知之人,
上善人則為已入於菩提道實踐之人。
────────────────
羅什大師于《彌陀經》中稱極樂世界裡的阿鞞跋致行者為「諸上善人」,
此中並未定義,且此一詞彙已廣為淨土行人運用,並已成為通俗概念,
頗有同志一詞之用意。 今將實義略述一二如后:
一、善人:
首先,佛法中稱善、稱惡,非指世間對立之善惡,而是指
依于法界中人性、靈性之準則而稱,非是世間道德、法律,
乃至意識形態之標準者,故稱「善人」,為對人性、靈性
有所覺知之人。
二、上善人:
既稱上善人,則必與善人有所區別,善人為十信位前的
資糧道人,而上善人為十信位內人也。 換言之,善人為
對人性、靈性有所覺知之人,而上善人則更上對人性、
靈性之覺知,有所實踐、體驗,與兌現之人。 又可稱善人
為對菩提道有所覺知之人,而上善人則為已入菩提道實踐之人。
三、諸上善人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實即諸上善人的俱樂部也,
此諸上善人之相聚,必以人性與靈性之相互激盪,而令品味
提升也; 亦即諸上善人必以菩提道上之奮進而相聚,以令
達到「止於至善」之目標也。 若自靜態切面觀之,則此
上善人之聚會即具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相也,上善人在
十信位中乃小聚也,是故羅什所稱「諸上善人」乃極樂中會,
而若諸上善人之聚為「華嚴會上」之佛菩薩,必四十一位
法身大士也!
是以,華嚴會上的諸上善人,與極樂會上的諸上善人有別,何以故?
極樂會上乃因陀羅網中的摩尼寶珠之一,猶如鹿苑會上、龍華會上
之屬,而華嚴會上乃因陀羅網本身,具一切摩尼寶珠,雖然因陀羅網
中的「一一珠皆攝一切珠」之境界,未若一切珠之實境也,故雖有
同工,未具同質也; 若嚴格以論,華嚴會上之諸上善人皆百分之百
的法身大士,而極樂會上的法身約百分之一耳!
又,以十信位中的行人為主,極樂會上之行者,向以全心投入增長
善根為目標,會上的「一生補處菩薩」指的是第十信位菩薩,
「阿鞞跋致」為第一信位菩薩; 此一說法,對於意識形態的淨土行者
而言,衝擊必然極大! 此一衝擊唯在三界中的「世間法界」,
不存在于「淨土法界」與「一心法界」中,以淨土法界本然如此,
一心法界之結構本如是也。
提出此一觀點之目的不在排比極樂會上「諸上善人、阿鞞跋致、
一生補處菩薩」的地位,而是在彰顯佛境界之廣大不可思議!
在「法界結構」與「法身結構」的過程中,強調的是個別的微觀
境界,此處所言,則是整體的宏觀境界! 此中,無有個人的
好惡情境,唯是法身與淨土法界的實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