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典是一種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

它要你進行的是禪觀的工作

不論禪只要

講到修行的體驗通通是禪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談到理實法界要起無礙觀,

這裡頭有幾個需要補充一下。

 

我們常聽人說經律論三藏,

這是從印度的基礎上講,稱作「經律論」

來到中國,基本上

在傳統上我們還是沿隨著也講經律論

大家可能都忘了,

事實上,在中國是不叫經律論的,

這一點要弄清楚。

在中國來講是叫「禪觀」,所以,

經典是一種語言模式思惟模式

它要你進行的是禪觀的工作

你要記得這一點。

 

至於「」逐漸發展成義學,

阿毘達磨就變成「義學」了;

那戒律,「」藏在中國就發展成儀軌,

各種儀軌,像三皈、五戒、八戒、菩薩戒…

這些都是儀軌、都是戒律

包括我們後天要進行的傳燈法會

也是屬於戒律的部分,因為──

戒律是給予你身份榮耀的一個證明,

所以這些儀軌通通屬於戒律。

 

那麼,你在修法的時候,

密教的修法,就有一定的儀軌

而這個修法的儀軌

是把戒律與禪觀合一的,

這裡面有它一定的標準存在

它不是沒標準的,

那個標準的詮釋就叫做「義學」,

就是阿毘達磨,也就是「」。

 

因此,你會發現,

現在的南傳在講阿毘達磨,

會有一個基本的論點,

就是佛陀在講經的時候

比較鬆散的一種語言,

阿毘達磨一種很嚴謹的語言;

換句話說,

你要了解真正的東西是什麼的時候,

那個定義會很清楚

阿毘達磨的定義很清楚。

 

在經典裡通常是不具相名詞

沒有固定的定義,不設定義

它這麼一講,你懂了!?

真如──管你懂不懂,反正講真如。

佛性──你自己定義吧,佛性!

所以,

你的佛性跟他的佛性根本就不一樣。

空性──它就講「空性」!

所以,個人解釋個人的

各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誰都跟誰不一樣,因為──

在佛教裡,經典是不定義的

 

阿毘達磨是很嚴謹的言論

經典不嚴謹,這是事實

你也不必去辯駁; 但是,

經典發展起來就是禪觀──

密,

只要講到修行的體驗,通通是禪觀,

因為早期我們就稱作禪觀了,所以

後來的密法也叫禪觀,

禪觀是不分禪或密的,

不論禪與密,都一樣叫禪觀

你要記得這一點。

 

但是,無論是禪法、密法,或者淨土

想要修好禪觀,你一定要聽經

~~一定要聽經

        不聽經你就抓不到重點~~

所以,很多學禪的人從不聽經

表示他比較高明… 其實,

十個人修,十個修不好! 因為

他沒有辦法架構語言模式與思惟模式,

所以,他修行就用自己的方法,

那就很容易走錯方向。

 

你一定要聽經,不聽經就是不行。

我指的是聽聞講經說法,

不是聽今天這種阿毘達磨,它是論,

賢首五教儀」都是論,但是它有

儀就是規矩,所以它也有

也就是「義學」「」與兩者同時都有

而它在詮釋禪觀」所要進行的部分

先把這東西弄清楚,這個沒弄清楚,

你就不知道我們是在講什麼…

………

 

法筵精點110擷自講記賢首五教儀84-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