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代表即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行法

而此行法即植基于報身佛

─────────────────────────────────────────────

………

二者在建立欲界凡夫的修行體系

佛陀的諸大弟子皆從外道中來,「外道」即印度文化其他流派之統稱,

而諸大弟子皆屬四禪八定之成就者,所以在修行的技術面上,佛陀

幾乎沒有影響他們,因為這是印度文化中的共通部分,猶如《易經》

為中國文化之共識一般。佛陀真正教導弟子們的是工程面,以其皆有

技術面之基礎,故經工程面之開導,一呼「善來比丘」,即可出三界矣!

 

逮至部派佛教以降,悉從印度文化中的共同科目「五停心觀」起,後

入「三十七道品」,此乃原始佛教之修法也。 大乘佛教思想興起以後,

行法並無多大變化; 直到印度的「大乘瑜伽行法」興起後,大乘行法

才起了革命性的變化(此乃印度文化的一大成就,後經世親、無著及

玄奘等傳入中國。) 但大乘瑜伽行法的興起,在印度的行法上卻引發

全面性的變革,另一流派,即「普賢行法」,普遍在印度流行。 此部分,

現今無從考察,然于《華嚴經》中卻成為主要的行法,經中稱此行法為

普賢行普賢道普賢乘,吾將此普賢乘的行法稱為「圓融道」。 當時,

此一行法在南北五天竺,乃至中亞、西域,以至于中原,皆普受影響,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行法,而此行法即植基于

報身佛。 何以故? 且試從「十大願王」之基本意義上觀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