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現在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前面──
第三會的〈十住品〉 第十五
第四會的〈十行品〉 第廿一
第五會的〈十迴向品〉第廿五
這十住、十行、十迴向我們叫三賢位,
三賢位──十住品是初賢位
十行品是中賢位
十迴向品是上賢位。
那麼,第六會的〈十地品〉第廿六是十聖位。
而在我的講解和分析裡,又
把〈十地品〉再分開來解析──
由初地到七地是一個位次,叫「登地」。
八地、九地、十地就是「大人位」,
不止登地,八地以後就列為大人位,
它是不一樣的位次了。
因為──
這裡面有兩個階段,
修行真的修到七地位就非常了不起了
因為你的腦筋作意修行只到「七地」為止,
之後就完全放下,不再用大腦了,
你的生命就可以進入聖體(法身)裡面。
這個法身聖體是永恆不壞的!
這宇宙會壞掉,會變成黑洞,會變成一個黑子,
它的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
到最後有個因緣,碰! 產生大爆炸了,
這個宇宙再產生,而那個聖體是不壞的、
永恆的,就像阿難講的
~~須彌山可以傾動,
日月可以出落,
我鑠迦羅心不動轉~~
舍利子會隨著這個世間變化而生、住、異、滅,
這個聖體──永恆的生命體
──法身,是不會毀壞的…
那麼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
你讀《華嚴經》時,有一個關鍵要弄清楚──
因為古代不像現在,我們中國人
在翻譯經典當中,有幾個地方並沒有作統一,
那麼,按照譯經家與當時學者的認知,
他們所使用的字詞不一…
我們在講席中多次提到過,
〈十住毗婆沙論〉的住──
其實是十地毗婆沙論,他那個「住」,
以華嚴的標準來講是「地」。
那「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
道生法師在解釋《大般涅槃經》時
也發生了同樣的問題,他講
“十地成就、圓滿以後,才叫成就,
九地以前都不算”──他的這個地,
其實在《華嚴經》裡頭是十信位,不是十地,
你要留意到──
這地、住、信,那用法差別那麼大!
在古代這是沒有定義、沒有標準的啊,所以
你在讀經的時候,就要能夠看得出來…
另外,十住位的住其實是解,解釋的解,
因此住位又叫解位,你在其它地方看的,它是解…
所以,住、地、信、解,如何用法並沒有統一,
那我們在作詮釋的時候,一定要分辨清楚。
所以我們在談論這部經是什麼位次的時候,
大概你跟每一家講的都會不同,你得看他是
哪一宗派,他用詞的用意到底在哪裡?
若是按照我們這個排下來的順序來講的話,
那是很嚴格的(常嘆華嚴門檻高哪)…
因此,你所修行的正定到證阿羅漢之間,
都屬於我們的「信」位範圍。
在華嚴的修法裡,
你證得阿羅漢只是準備階段而已
因為──初果是初信位
二果是三信位
三果是五信位
四果是七信位
所以《華嚴經》裡的七信,還有──
四十一個位次當中的七住 (第 7位)
七行 (第17位)
七迴向(第27位)
七地 (第37位)
逢“七”都很重要,
就是因為都帶有阿羅漢的影子在,
你可能就不知道為什麼“七”那麼重要,
關鍵就在這裡!
好吧,我們先休息一下,
等一下再繼續跟各位做介紹。
法筵精點~392(擷自草堂講記华严导读~03-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