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的那個境界──就像一幅畫一樣…
這個時空是進入一種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的狀況,
所以不是大腦的意識所能分別的…
───────────────────────────────────────────────────────────────────────────────────────
今天我們先總說《華嚴經》經文結構的大致狀況。
我們要講的《八十華嚴》叫做足本華嚴。
「足本華嚴」翻譯成中文的一共有兩部,
一部是晉朝翻譯的──
通常稱為《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
另一部在唐朝時所翻譯的,
《唐譯華嚴》,又稱《八十華嚴》。
《晉譯華嚴》有三十四品,六十卷
《唐譯華嚴》有三十九品,八十卷。
其它叫做別譯經典,就是部份的,有很多…
那當中最有名的就是《四十華嚴》,它
不是足譯本,不是全譯本,只是〈入法界品〉的部份。
〈入法界品〉在六十華嚴裡有十九卷,
在八十華嚴有二十一卷,
但是完整本就有四十卷。
所以我們通常把這《四十華嚴》
與《六十華嚴》、《六十華嚴》也併在一起,
其實《四十華嚴》是一品經而已,
一品經,這個都屬於別譯支分經典;
所以,足本的《華嚴經》中譯本只有兩部:
一部是唐譯的《八十華嚴》,三十九品,八十卷;
一部是晉譯的《六十華嚴》,三十四品,六十卷。
那我們這一會要介紹的是唐譯本──
《八十華嚴》三十九品的部份。
《華嚴經》有一些常識,你必須有所認知:
一般都說是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最早講的一部經,
而這部經不是用口說的講,這部經
是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候的那個境界──那
只能夠說是一個境界,那境界就像一幅畫一樣…
那麼,
佛在這個境界裡的時間有多長,我們不知道,
因為,這個時候的時空
是進入一種長劫入短劫、短劫入長劫的狀況,
所以不是大腦的意識所能分別的…
那麼這個境界,就有人把它收集起來
收集起來的人叫做「大龍菩薩」,
這個大龍菩薩也就是有大善根器的人,
收集以後,
收藏於龍宮龍宮每一個人的自性海中…
換句話說,你的自性海裡就有《華嚴經》,
你必須從這自性海裡再把他請出來,
那能請出來的人,就叫做「龍樹菩薩」。
所以《華嚴經》的傳說有三:
一個是大龍菩薩
一個是龍宮
一個是龍樹菩薩
這是很偉大的一個傳說,
它也是所有原始宗教產生的一個根源,
它來自於生命的本然,不是來自大腦,
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如果你,
硬是要用大腦去探討生命的原形,
那你是得不到的、得不到的。
而宗教是生命原形的一種展現,因此它
有一套自己所屬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
你想要了解宗教──真正的宗教,那就
必須要了解那個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
否則,你無法了解讀,無法了解…
所以,
我們看到,基督教為什麼要一直刪掉舊約聖經,
就是因為不了解它的語言模式和思惟模式,
不懂得舊約聖經到底在講什麼,要表達什麼。
那我們都能夠了解這些,
自古以來這個傳承不斷,
所以我們的經典不必刪,也不必改,
關鍵就在這裡。
........
法筵精點~381(擷自草堂講記华严导读~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