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法界眾生  

 

法界,約,有「一真法界」,
        約,稱「一心法界」。
                   「體法界」之眾生,為品位之稱,為靜態的存在;
                而「用法界」之眾生則是法界眾生相互間的關係。

 

若約「行者生身種性(即約行者所具備的凡夫種性菩薩種性
如來種性之別而言)而顯之願力,與眾生相對應的角度或立場言,
這才是大乘佛教所稱「菩薩行願」的菩薩角色之立場。 自此一立場
而論菩薩行普賢行,則具有法界菩薩眾生三要素,由此三要素
構成了菩薩行願的整體化背景,此即「普賢行願」的成立因素;此
一一要素,皆是無限的延伸無有拘限,包括廣設方便
無遮無拘… 此即普賢行願之「」;而普賢十大願王、文
殊十大
無盡甚深大願
,皆普賢行願之「」與「」也。  初心行者每發
大願而易退初發心,即是只感動于相之大慈大悲,而不曉了普賢行願
本體結構,因此,所發之願無以力行,容易隨八風之動而消散。

 

茲分述普賢行願本體上三要素之基本架構,此即:法界菩薩生。

 

法界菩薩
從這個向度而言,法界比較像體法界,依于眾生之品位,自然分屬於
四法界之中。但若具普賢行願之資者,此菩薩乃理事無礙法界中之眾生;
不具備此資者其願必將隨風飄逝!若此菩薩具備普賢行願之資質者,
其願之行則轉入而緣起法界之用矣,此乃「一心法界」之列也;
以此菩薩居緣起法界化度眾生,則眾生居用法界四類法界,而非體法界
以此立場菩薩看眾生是法界眾生之關係,即是眾生在用法界之狀況了。

 

法界眾生
菩薩化度眾生,首先必先看清楚眾生在法界中所居的品位(即業力狀況)
及「法界」所生之制約(以眾生福德因緣善根組合不同故);因此
菩薩在行攝受利益教化成熟等四階段工程中,所用之方便善巧
非凡人所能知之!  而此中之眾生,對菩薩法界是無知的,但是,
情緒、脾氣、好惡、習氣是強烈的;  所以,菩薩必須能將眾生安置于
四類法界世間法界淨土法界緣起法界,與性起法界)之中,方能
完成菩薩事業眾生事業。據此而言,眾生分四,即:
  「世間法界」之凡夫眾生,安置在學員以下;
 而「淨土法界」眾生,唯在初階行者安心辦道,不領執事;
若是「緣起法界」眾生,則應安排執事襄輔菩薩事業

 

然,「緣起法界眾生資格條件審核,必須是嚴格的若無明確
之指標
,則此諸人等,多為魔羅所攝,不成菩薩事業唯塗炭眾生
此緣起法界之眾生,雖各有個性,但不可有情緒化、脾氣、好惡心、
習氣過重…等情形,否則,一領執事,必傷眾生; 而菩薩居此法界,
廣行菩薩道,此一群同行善友若不能明辨,則易傷害眾生混淆法界。

 

「行願行者」的菩薩們居法界之中心,即是踞「緣起法界」的法王座,
為啟發世間法界之眾生覺醒,而依其心智條件,引致淨土法界
緣起法界,乃至性起法界,此乃約、約而言;若約事、約相而論,
緣起法界之菩薩並非大願、大行,實是大災、大難的承受者,且不能
叫苦、喊救命…  凡夫眾生你能了解嗎?──
          法界是什麼樣子?
          菩薩是什麼樣子?
          行願是什麼樣子?
          眾生是什麼樣子?
    眾生的業力脾氣,是什麼樣子? …
這一切,構成了普賢行願中的本體架構若不能深入透視這些,
徒有美麗的發願文,無法實行之空願唯隨風飄逝

 

菩薩眾生
此是菩薩道上的血與肉的關係。一般人看菩薩道,只看表皮所以很美
但在事實上,不只去掉這層表皮之下的實質性是一項血淋淋的殘酷
事實而已,人性的醜陋面、鬥爭、脾氣、爭權、奪利…等等
現實面的
人性
完全展現,菩薩道菩薩行願,根本不是眾生心目中所以為的啊!
而菩薩面對這群糟蹋神聖的靈性寶庫之前,初心菩薩們如何面對? 又
如何處置? 尤其,此中尚有處心積慮、百般計較,只圖其個人的各種
目的,並沒有任何饒益眾生的動機… 菩薩于此血淋淋的火光地獄中,
如何自處? 這是「菩薩願力」在娑婆世界的一般寫照。菩薩如何
身著
大甲冑
開著大坦克、馳騁在此荒野沙磧之中長大菩提樹王
緣起法界大法王座轉大法輪廣設方便化度無量無邊的惡性
眾生… 此乃法界中,菩薩眾生相處之第一幕也!

 

總之,法界之騰興,乃因菩薩普賢行願而生。 若無菩薩之願力
眾生始終停留在「世間法界」中,一真法界無人知,一心法界亦將
隱而不彰,則何有「法界」之一語耳!  唯因良知不忍眾生苦,而有
智者興大悲勃起大願欲令眾生皆離苦,故而展顯一心法界之沸騰!
此時,願力促進菩薩大行法界燦然大備眾生習氣覺性交織,
人性覺醒劣根性習氣交錯… 此乃構成菩薩大菩提道之前提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