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文殊表能入,彌勒表所入;
乾陀訶提為永不停止行普賢道的菩薩,
常精進為在菩提道上永不懈怠的菩薩。………
──────────────────────────────────────────────────────────────────
《阿彌陀經》乃大乘經典之一,其經文的語言及思惟模式,乃鳩摩羅什大士為性宗經典所立的典範,其中精華可以略述一二:
經首提及十六羅漢及四大菩薩與釋提桓因諸天眾… 從語言模式方面分析:十六羅漢為主,四大菩薩為表,法界的存在為輔;而釋提桓因則賦予此法中的「但書」。若從思惟模式方面分析,則十六羅漢表聖解脫道。此中,以聖解脫道的成就有極樂世界的標的,此標的之指出,對中國方面的大乘行者,有著極大的啟示;但大乘行者的意識形態作祟,所以解釋幾乎全錯!
首先,就聖解脫次第道而言,出三界後的殊勝境界是啥?這是當時諸大阿羅漢心中在與婆羅門教中之至尊首神──克里希納的世界之間,所存在的一種先天性的疑情,所以佛陀必須應此機提出此「極樂世界」,以應當機眾的需要。換言之,此經乃針對當時印度社會上的情形而提出的解說,告訴當時的行者,佛教的「出三界」不是出了三界就消失了,而是存在於極樂世界的標的。
其次,極樂世界的提出,有匡正時弊之作用:
一者,解脫不是入滅盡定。
二者,解脫不是結束,而是新生命的開始!
三者,告諸羅漢生命的全程及法界的全貌,令諸羅漢了解生命的真相,
及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四大菩薩在經中出現,表達了法界的樣狀及法身的存在。
其中: 文殊表能入,
彌勒表所入;
乾陀訶提為永不停止行普賢道的菩薩,
常精進為在菩提道上永不懈怠的菩薩。
所以,此四菩薩已經把胎藏界的樣狀及生命的恆動性表露無遺!乾陀訶提雖譯為不休息菩薩,意即在法界中永不停止超越之意,且亦是香象菩薩義;香象表在法界中具足實踐無有中止義!
以本經的重點在當機衆的先天性問題,故對佛陀無盡法界的殊勝部分,唯列四菩薩以表其後的無盡超越!此唯上上根器之大心衆生始能契入,乃於此經預留此四菩薩的伏筆,用扣入華嚴大教海也!
又釋提桓因諸天眾則是普賢乘圓融道的伏筆也!謂入極樂世界,未必一定經聖解脫次第道;經由圓融道亦可!故於此經中唯列釋提桓因,以其於世尊成道時之大法請法之當機衆耶!?
以此經為告諸羅漢入法界之殊勝,故唯告入法界之大門乃此極樂世界。重點在引羅漢入勝殿,又不令羅漢對聖解脫道之起疑;故世尊於此羅漢心中之疑惑而能主動提出,以解當時印度社會之疑慮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