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能隨所而行」的修行功夫也是「正行」行法的重頭戲,

不過此關,難有晉階!且此關的檢測、求證與考驗甚重。......

─────────────────────────────────────

  

伽行的教法約理

 

瑜伽行法既然是實踐學, 則應當是在瑜伽行法中,有完整的教學體系與整套的行法系統,而此瑜伽行法的進程,我們稱之為「探空」的教學體系,或探空方程式。此即華嚴三段教學法中的第二段:正行,證空性的教學系統。

 

空性非是大腦思惟之所能及,是則探空之行則非大腦邏輯之所能為,因此探空的教學方式亦有異於大腦之思辨方式;是故《大經》之必依善知識教,善知識是集一切智的最初因緣,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 此是之謂破大腦的經驗主義,而依善知識的空性如實經驗,方能啟動邁向空性的菩提大道。

 

所以就空性的教學系統而言,是先立果而行因,即先破無明,破根本無明而後,方能明確(如實了知)能所的存在;在根本無明的束縛下,能所拘束在一體中,此中的無明作用──「能」已轉化為識心,而「所」更誤以為色身。今破根本無明(即擒賊先擒王),則能所分離; 能所既分,能則為真心(即能觀心),此能觀心必須訓練(此即因行之始)成靜態的能觀,不可主動的起用。

 

而所觀心的「身」即原形,于此第二階段中會盡情奔放,而識性中的身心皆無法控制;是以早期的識性壓抑所反彈之現象也,此亦屬觸功德!待其壓力及習性釋放後,會逐漸恢復常態,此即進入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的生命原形是意興闌珊的,但「能觀心」不可起主動之用,若起即識性作用;此中能觀之「心」唯能靜觀不動,而待所觀的生命原形隨緣起動而順其緣,唯靜待生命原形的能量之動,能觀之靜待是一種生命能量的蓄積與增長。

 

第三階段的生命原形是緩慢的動,而能觀的「真心」必須要跟著生命原形而「能」,此即修行功夫!不跟著動也是一種壓抑,能觀心不可離生命原形(即根性)而自主行, 若自主行即為識性的作用;此「能隨所而行」的修行功夫也是「正行」行法的重頭戲,不過此關,難有晉階!且此關的檢測、求證與考驗甚重。當此「能觀心」能夠完全的依于「所觀心」而動時,便是第三階段的訓練完成,即將進入第四階段的訓練。

 

第四階段的訓練是指「能所相符」。 能所相符而合一的能與所,方皆各有所屬而起應有的作用,此時的生命才是真我!真我中的能與所是相合一的,所之「所能」能自主!換言之,是生命的原形主動,非是識性為之動,故稱「捨識用根」──此根動而能觀之心為之照見──此照見即是智慧!

 

此時身心合一是覺合,而非識合;識合即是凡夫受根本無明之牽制,而覺合即是《楞嚴》中,「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此乃根性合覺性,是修行之境界也!此中「能所合一」仍須一段時間,直到所之所動能夠完全自主(此實第三階段的工夫完成),並能自在的攸游法界(此乃第四階段的工夫完成),且能觀心的智慧能夠完全融入此生命的原形中,至此,能所的存在與作用已達能所不分的溶融狀態,是謂能所雙泯,是為無功用行!  此乃《耳根圓通章》中,「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當能所雙泯便進入第五階段, 即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來面目現前。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明心也!下合六道眾生諸法本性,見性也! 既能所雙泯,則暢行法界而無所礙矣!

 

何以故? 此時,所的根性是以覺性為引導,故《淨行品》稱「以智為先導」,一切身語意業皆以智為先導,是則超越能所、淨穢等對立之境界,而成一大圓融的「一真法界」歟!故此智為先導非是大腦邏輯的論辯,而是生命中的如實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iyun 的頭像
    haiyun

    修行的第一手資料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