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講供養,一定離不開普賢菩薩

      只要講懺悔,一定離不開普賢菩薩────────────────────────────────── 

 

 

《華嚴經》的第一品經文是佛陀境界,

你不留意的話,你都不會發現、也不知道

這裡面的「品名」都很有意思的! 

 

  

第三十七品叫如來出現品

如來出現以後,第三十八品<離世間>,

第三十九品就<入法界>。 

 

  

我們稍微留意這三個名字的排列方法:

如來出現以後,就出世間、離世間了!

今天很多人出三界都沒看到如來,

如來都沒出現?都不知道自己在修什麼?

這一點《華嚴經》已經交代得很清楚。


 

我請問你:

出三界以後到哪裡去?

就消失了嗎?那叫滅盡定,

消失的叫入滅盡定──

就是九次第定當中的滅盡定。

要留意!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第九叫滅盡定,消失了,

從法界中消失了!? 不是的!

入法界!!! 華嚴告訴你:

那麼廣大的境界叫作「入法界」!

 

 

《華嚴經》的經文結構──

如來出現是真離世間,

離了世間就入法界了。

所以你留意到它的語言模式及思惟模式

有三個循環。

 

   

入法界品裡也有三個循環,

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第一參之前,

他的師父文殊師利菩薩講的是這個理論的總說。

 

 

那麼,從第一參到五十一參成佛,

這是一個循環。

 

  

第五十二參只是講個淨土而已,

講一個淨土,叫作「淨妙國土」,

文殊師利菩薩所講的淨土,

我們簡稱為「淨土」,這是第二個循環。

 

  

第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章》,

三卷經文講的就是法身的境界和狀態,

法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法身。

最後他再讚歎這個法門的成就,

法身等於法界是怎麼成就的?

就是要修這「十大願王」!

在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也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三循環

當中的最後一個循環。

 

  

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這是它的語言模式在表達的一個狀況。

所以這卷經文帶有著整個佛教的精華。

來到這個地方,那我們這一會要談的

也正是十大願王這卷經文的精華!

在佛教中所居有的那一種地位是在這裡,

整個佛教的思想一個核心的轉折點

都在這個精華裡。

 

  

所以你可以發現,所有密法的修行,

只要講供養,一定離不開普賢菩薩!

只要講懺悔,一定離不開普賢菩薩!

為什麼? 關鍵就在這一卷經文。………

 

 

法筵精點~050擷自2008東南亞弘法講席中十大願王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