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的教育是以空觀為基礎,不是以空觀為目標;
        般若的教育是以空觀為訓練,以證得空性為目標!........

--------------------------------------------------



好,法界認識清楚了,我們也講「一真法界」,
不過這裡你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一切法界故」,
那一切法界就不是一真法界了,差別在哪裡?
這個我們需要說明一下,因為--
你訣竅沒有看透,會弄不清楚;
我要是沒講,你也就忽略了
…… 
華嚴就是要講清楚!
華嚴與一般佛教有什麼不同?
一般的佛教常識
常常含糊籠統;華嚴絕不含糊
絕不籠統,一切都講清楚! 

 

「一真法界」從宏觀來看,就是證得空性就住一真法界!
當然,這些都是法身大士,因為這是「十行位」中第四行位,

也就第十四位階,這都是已證空性沒錯;但是,法界為體,

         「一真法界」是體,

           「一切法界」是相,

            這裡是指「般若」。 

 

法界既然是「一」,那為什麼說「一切法界」?

       這就是,法界是「一」講體,

             「一切法界」就講相; 

    因為《華嚴經》的「大、方、廣」

          就是「體、相、用」,

                        所以他有體、有相; 

        看語言,就知道他的思惟在講什麼。
 

 

般若也一樣,一切法空,我們知道
「一切法空」,那就講空性就可以了嘛,
可是因為「諸法自性」講相,
只要講到「相」都是俗諦,講「體」才有真諦!
那在這裡「真俗二諦」與「體相用」,
就顯得有點扯不清楚
...... 
是為什麼《華嚴經》能夠在這裡交代得那麼清楚?
因為經題「大方廣」就已經明白告訴你「體相用」了,
所以內容當然都包含了體相用!
這個「大方廣」的經題,早已明確表露
《華嚴經》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與行為模式,
都是「體相用」綜合一體的!
體相用能夠圓融自在,當然就「無礙」,
空性的本身就是「理無礙」! 

 

嚴是證得空性以後,還有第二段教育
證得空性以前般若只是「證得」空性而已,
沒有證得空性以後的「妙用」; 
華嚴的專長就在於證得空性本體以後的妙用!

妙用一定要藉「相」起「用」,「理體」與「事相」
要能夠交融,所以叫「理事無礙」!
理事無礙以後,事與事直接能夠交融,
所以「事事無礙」,這是華嚴最大的特色!

因此,般若經典的教育叫作「空觀」,教你空性、空觀; 

華嚴的教育是以空觀為基礎,不是以空觀為目標; 

般若的教育是以空觀為訓練,以證得空性為目標!

 

所以你一定要透過嚴格的空觀訓練「證得空性」;  
這就是在都還沒有成就之前,你所要進行的,
這就是般若教育!………

 

法筵精點~029(擷自十行品講席中,第四無屈撓行06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iy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